488分,第13名。
我轻轻地抚摸着成绩单的纸面,感受着它的质感。它不再是一张冰冷的、宣判命运的纸,而变成了一个证明,一个肯定。它不像之前那样沉重,反而变得轻盈起来,仿佛能带着我飞起来。
我看着名字边上那几个黑体数字,仿佛那是某种通行证,一张她终于配得上“被看见”的门票。它证明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,证明了我也是可以做到的。
我小心翼翼地将成绩单叠好,放进校服口袋里,紧紧地贴着胸口。感觉它带来的温暖透过布料传了过来。
我开始幻想晚上回家怎么开口。是不是该提前整理好书包,把成绩单放在餐桌角落,让父母自己发现?还是晚饭时装作无意提起?或者干脆直接拿给他们看,然后等着他们露出惊喜的表情?
这些幻想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期待。
上午的第一节课是语文。语文老师走进教室,看到大家手里都拿着成绩单,笑了笑说:“看来大家都拿到成绩单了啊。考得好的同学不要骄傲,继续努力;考得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灰心,找到原因,迎头赶上。一次考试不能决定什么,重要的是过程和进步。”
老师的话语很温和,但我知道,对于很多人来说,成绩单上的数字已经决定了很多东西。
不过,对于我来说,今天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坐在课堂里,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前所未有的清晰。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,我都听得特别认真,仿佛能立刻理解并吸收。
平时觉得有些枯燥的语文课,今天也变得有趣起来。我甚至主动举手回答了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,得到了老师的赞许。
那种感觉太好了,是一种被认可、被看见的感觉。
接下来的数学课、英语课,我也都听得非常投入。以前觉得有些难懂的数学题,今天再看,似乎也变得没那么复杂了。英语老师在讲台上播放听力材料时,我感觉自己的耳朵也变得更灵敏了,很多以前听不清的细节,今天都能捕捉到。
上午的课程在一种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。下课铃一响,我立刻起身,准备去食堂。
来到食堂,看着琳琅满目的菜品,我没有像平时那样犹豫不决,而是直接走向了平时不怎么去的那个窗口。那个窗口卖的是红烧肉,平时我觉得太油腻,很少吃。但今天,我突然很想吃。
“阿姨,麻烦给我打一份红烧肉,再加一份木耳。”我对着窗口的阿姨说。
端着餐盘找到座位坐下。餐盘里除了红烧肉和木耳,还有米饭和一份素菜。红烧肉看起来油光发亮,闻起来很香。木耳黑黑的,平时看到就没什么食欲。
我夹起一块红烧肉,放进嘴里。肥而不腻,入口即化,带着微微的甜味,味道好极了。
然后,我夹了一筷子木耳。平时觉得它寡淡无味,甚至有点奇怪的口感。但今天,我嚼着它,竟然觉得也挺好吃的,脆脆的,带着一丝清香。
我吃得津津有味,连平时最讨厌的木耳都吃完了。那种感觉很奇妙,仿佛因为心情好,连食物的味道都变得更美好了。
周围是嘈杂的人声,碗筷碰撞的声音,但这一切都像背景音乐一样,完全不影响我的好心情。我沉浸在自己的喜悦里,享受着这顿美味的午餐。
午休时间,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趴在桌上睡觉,而是靠在窗边,听着同桌小赵用耳机放的音乐。音乐声很轻柔,带着一种淡淡的愉悦。
窗外阳光正好,暖洋洋地打在讲台上,投下斑驳的光影
下午的课程,我感觉自己前所未有的轻松。那种压在心头的石头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盈和自信。老师讲课的内容似乎也变得容易理解了许多。我积极地回答问题,做笔记的速度也比平时快了很多。
体育课在操场上进行。虽然天气有些冷,但在操场上跑跳的时候,我感觉身体充满了力量,一点也不觉得累。风吹在脸上,带着一丝凉意,却让我感觉神清气爽。我甚至在跑步时超过了几个平时比我跑得快的同学。
放学铃声响了,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急匆匆地收拾书包,而是慢慢地整理着。书包好像也变得轻了很多,不再像昨天那样沉重。
走出教室,走在空旷的走廊上,我感觉脚下的每一步都变得轻盈。平时觉得漫长的楼梯,今天也仿佛瞬间就走完了。
我手里依然握着那张成绩单,它被我小心翼翼地叠好,放在校服口袋里。我能感觉到它薄薄的纸张隔着布料传来的触感。
我默念着“第十三”,像是念着一段刚学会的咒语,一段充满力量的咒语。
走出校门口的时候,我没有立刻回家,而是特意在门口站了一会儿。冬日的阳光已经变得有些斜,暖暖地洒在校门口的地面上,拉长了行人的影子。
就在这时,我的目光捕捉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。
林一晨。
他刚好从教学楼那边走出来,阳光洒在他身上,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边。他背着一个篮球包,肩膀上搭着毛巾,正和旁边的同学说笑着。他的笑容很灿烂,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。
他走过校门口,没有注意到站在一旁的我。他依然是那个耀眼的存在,是那个稳居第一名的少年。
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,心里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。有对他的欣赏,有对自己的肯定,也有对未来的憧憬。
这一次,我考了第十三名。离他所在的那个“尖子生”区域,似乎又近了一点点。虽然差距依然很大,但至少,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。
我握紧了口袋里的成绩单,深吸一口气,迈开脚步,向家的方向走去。
天色渐暗,校园外的街道被落日拉出长长的影子。。
一路走得比平时更快些,脚下轻盈,脑子里不断想象着回家的场景。
“我这次考了第十三名……”我在心里悄悄练习。
我想象他们会愣一下,然后说一句“不错啊”,哪怕只是一句,就好。
推开家门。
空的。
没有熟悉的厨房炒菜声,没有电视机的声音,也没有父母间偶尔传来的对话。
我怔了一下,换了鞋,走进客厅。灯是开的,但屋里太安静了,像临时被腾空的一套样板房。
刚想放下书包,电视旁边的座机响了。
赶紧跑过去接起来:“喂?妈?”
母亲的声音从电话另一端传来,语速有点快,“我跟你爸临时回老家一趟,”
电话那头很吵,像是在农村小院子里,夹杂着几个大人说话和小孩跑动的声音,还有狗叫声。
母亲的声音终于响起:“冰箱里有排骨汤和炒黄瓜,米饭早上蒸好了,热一下就能吃。别去厨房瞎翻,记得把锅刷了。”
“别看电视,早点吃饭,吃完就写作业,初三了知道吗”
“……嗯,我知道了。”
我捏着电话线,脑海里“第十三名”的念头刚冒出来,话还没出口,电话那头已经传来母亲提高音量的指令:“喂——谁把鸡放出来了?!赶紧关门!”
“妈……”我试图开口。
母亲回头冲电话吼了一句:“我这边忙着呢,没啥事就挂了,赶紧去学习,不要磨蹭。”接着“啪”的一声,电话断了。
我对着嘟嘟响的座机站了一会儿,才慢慢放下听筒。
空荡荡的客厅像是默认了一切:她的期待、她的心思,和那张藏在作业夹里的成绩单,在这个夜晚,统统没能派上用场。
她走进厨房,打开冰箱,拿出保鲜盒,把饭菜倒进碗里热了一下。没有胃口,但也不敢浪费。
餐桌上的椅子只有一张被拉出来,她坐在那里吃饭,电视没开,屋里只有电饭煲“嗡嗡”的保温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