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追书网 > 祸害大清,从开马甲给八爷算命开始 > 第54章 公主(31)

第54章 公主(31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这桩婚事成为了康熙的遗憾。

但在最开始的时候,一切都很和谐。

首先十五格格活动在女眷里,就免不了顺口提及一起办杂志的妹妹,这就起码让人知道十五格格底下还有一个妹妹了。

接着就是不知道是哪来的机灵鬼,无意发现了烧烤料秘方,询问之下很快就知道是谁的主意了,然后甄楣就被注意到了,就装作很不刻意的问起了她,还夸她的想法解决了食欲不振的问题。

虽然甄楣看了肯定会吐槽这么胖的王公到底哪里食欲不振。

但康熙还是挺高兴的,主动询问了她的病情,当时正在拔营换地方,所以也没人惊动她这个病人,康熙看完脉案觉得她状态很稳定,用常理去揣度没什么大问题。

所以康熙也不认为王公的想法有什么问题,孩子也十四了,开始挑女婿也不算很早,等到确定人选颁旨赐婚,再走完婚礼流程,也可以留到十六七岁。

但总归是没有要立刻定下来,他还要操心敦恪的婚事,那时候就没有传出什么意思,也就没有让甄楣知道。

也因为甄楣身体状态稳定,后面转场往木兰围场去,也没把她扔下养病。

不过……

现在不一定了。

最近路过了一个城镇,康熙接见了当地的官员乡绅,太后那边也见了一些女眷。

大约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,京城的消息也传到了这里——

虽然康熙带着人北巡不在京中,但这对于文人和书生们并没有影响,他们仍然为了自己关心的话题争吵不休,甚至因为走了大批的人,他们说起话来更自在。

因而这些人比之前用词更为大胆,对着能批判的事情肆意指点,尤其在北巡队伍出发前,女社员们对第二期《闺阁志》的讨论流出,其中倡议废止缠足陋习,呼吁女眷放脚的观点,又一次让他们觉察到了冒犯。

和甄楣小心到有些怂的行为不同,此时京中具有才学的女性,并不惧怕公开自己的观点,这些家中多有充任宫廷女官的女性,却多半是汉人或者汉军旗出身,多多少少也见识了一点缠足的烦恼,此时时机正好,她们就大胆决定撬开这个口子。

这些文章自然是让一些人不满的,虽然看起来是这样那样的问题,但其实追根究底都是政治和权力的问题,总有人能察觉到里面的博弈,所以没多久这事就闹大了,有一群人联名反对《闺阁志》。

事情闹成这样,又涉及公主,京城不敢随便处理,就这么报到了康熙的案头。

康熙斥责了这群人无理取闹,认为女眷想要放足“合情合理”。

这是就是在到达城镇后处理得,因此乡绅们仿佛忽然受到了某种天降的启示,主动又不经意的提及让妻女放脚,拿这个当投名状对康熙表功。

虽然手段粗糙了一点,事情办得谄媚了一点,但只要能够上升,乡绅们并不吝惜体面,过去是没有押对宝,那现在可不就得下力气嘛~

这就叫康熙想起了刚刚出嫁的女儿,最近对缠足的讨论,不就因为这些女儿家之间的交流起来的么?

他并不在乎女儿闹出的这点动静,皇帝的女儿要是连交朋友都不可以,那他这皇帝算是白当了,何况女儿的言语,并没有与他的主张背驰,江南……

呵~那里的汉人最为不逊,就知道反对,装得仁义道德,实际上都是拉着大道理做旗,真仁义的不知道有几个。

所以看到乡绅的反应,他倒是觉得不错,汉人么,本就不是铁板一块,拉着这边的做个示范警告一下,在长久的权力博弈里,康熙本能的知道怎么去利用这件事。

至于那些缠足后又被迫放足的女眷如何想,这并不在这件事两方的考虑范围。

甄楣这几个炮制了热度的更是无从得知。

缠足的确会损伤身体,但放足也并不是解开布条就可以,破坏了再恢复的过程怎么可能没有痛苦呢?

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这样的痛苦,起码这些乡绅女眷里上了年纪的,有不少人选择了放弃,只让年幼的女儿不再裹脚,这些年长的女眷们倒未必都用折骨缠那样的手段,也有行动比较自如的,这些人理论上放足是没有问题的,但她们心里仍然有怨气,毕竟重新适应脚上的不适会分散精力,但她们的事务并不会减少。

这个时代的女人或许有养尊处优的,但对于乡绅这个阶层而言,不可能这样奢侈的供应她们,所以大部分的女人在生儿育女之外,仍然会有自己的事情忙碌,因此这样的怨气产生并不奇怪。

她们隐约觉得提出这件事的人实在多事,给她们增添了麻烦,但是一些较为年轻的媳妇和还未出嫁的少女拿到了《闺阁志》,她们并不这么觉得,还反过来劝身边的长辈。

“不缠足对身体有好处,身体不好的生孩子做活都没什么力气。”

“您是疼孩子的,就叫她们自在些吧~”

“原来现在的朝廷是反对缠足的,老爷们这才不许呢!”

重重理由下,这些年长的女人才消散了一些怨气。

倒也有性子强的嘴硬。

“这些人嘴上说说,缠了一二十年的脚了,怎么说放就放?这又不是泥捏的,说小就小,说大就大!那什么杂志是什么人写的,我也写稿子去!”

但这样的情绪,在一派君臣和谐中是半点不会透露的,康熙关心的也只是如何引导到有利自己的方向,偶尔提及,也只是夸一夸自己的女儿。

原本跟随的蒙古各部只以为这是才出嫁的敦恪公主主导,但打听的时候偶然听到康熙夸自己的小女儿十六格格,原本的那点结亲念头就更强烈了,便按捺不住再次提起婚事。

康熙这才认真审视了这个女儿,似乎,有些不太寻常?

发觉这一点之后,康熙想到了很多事情,譬如敦恪说杂志是为了和朋友交流方便,但她过去并没有和江南那边的女子有过通信,细想实在很难称为朋友,但宜尔哈不是这样,她与胤禑共同学画走得近,又是个想做就做的性子,反而更像是能够直接给江南寄信的人。

若是这样,那这朋友到底谁的朋友?又是谁还嫌书信不便,要拉着左一个又一个的都一起交流?敦恪虽然很积极,弄起杂志来也很尽责,但并不像能直接想出主意的。

康熙凭借对女儿性格的了解,察觉到这事情里不符合敦恪的部分,再者敦恪从来没有否认杂志里有妹妹的参与,或许是他忽略了,这才没有想到是宜尔哈作为主导拉着姐姐办的。

至于为什么是敦恪来做事,这也很好解释,宜尔哈有一股好奇心,但没什么定性,如果不是敦恪,大约这件事很快就抛在脑后了,反而是敦恪见杂志已经办了出来,不会就这么白白扔下,才会继续做下去。

不过这并不重要,康熙忽的想到了更要紧的事,宜尔哈同胤禑的关系一向是好的,而那本效仿而作的杂志,就是老三府里一个文人的徒弟弄出来的,但效仿的速度这样快,其中没有熟手参与很说不过去,所以这事大约和胤禑也脱不了干系,只是不知道背后有没有宜尔哈推波助澜。

想想那莫名其妙的西洋国家介绍,是谁有兴趣想看这个很明显了。

康熙分析得差不多,但并没有觉得文章是女儿的手笔,毕竟甄楣对外除了抄了点经,从来没展现过自己会写文章,而一个人是不可能无师自通去写没见过的体裁的,妖文的始作俑者和仿冒者,最初区别就十分明显,遣词造句处处都能看出来,在康熙的视角里,他的女儿是没办法写出这种东西的。

何况宜尔哈又从哪里知道西洋国家的境况呢?传教士都不敢明确否认这些消息,只是认为有“夸大其词”的嫌疑,并且对国家强大的原因有所异议,康熙又哪里听不出来这是变相承认了文章的真实性?

大约是什么人知道妖文盛行,原本就写好了这另辟蹊径的文章想赚一笔,后面遇到了杂志就投递过来了,偏偏被宜尔哈知道了觉得有趣,这才留了下来刊登到杂志上,不然很难解释一个正常教育出来的文人会挑选这样的文章……

康熙自觉看透了真相,也没有责怪女儿的意思,不过不同的孩子不能一样对待,恪靖和其他女儿就显得不一样,宜尔哈这样的,其实也算璞玉了,不明白背后的道理却能凭直觉弄出动静,是个办大事的底子!

为此,康熙不打算给她随便发嫁了,遇到王公们旧事重提时,他便想试探试探女儿的意思再择人定下。

只是事情很不凑巧,问询的太监来时甄楣病得有些重,康熙只能作罢,面对王公再三的请求时,他十分为难。

虽然并未为难多久……

没两日,一位侍女如丧考妣的请见。

“我们格格,殁了!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